产品中心

愿敦煌更敦煌

  风沙漫漫,莫高巍然,只有真正置身莫高窟,才能亲眼看见它的盛大瑰丽。千百年来,洞窟如同沉默的册页,记录了东西方文明在此交融、沉淀、绽放的璀璨星光。

  125年前,敦煌藏经洞被意外发现,这一发现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,其震撼性不仅在于其数量,更在于其丰富性、多元性和系统性。

  此后,敦煌藏经洞出土的7万多件各类文物中,有约4.7万件因历史原因散落于英、法、俄、日等十余个国家。

  1944年,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,蒙尘落难的莫高窟开始得到保护。20世纪80年代,面对“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在国外”的说法,我国敦煌学者奋起直追,投身于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事业中。

  2019年8月,习考察敦煌莫高窟,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,强调了事关敦煌文化保护研究的许多重要问题。“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”——习的殷殷嘱托,为敦煌研究院做好新时代文物保护、学术研究、文化传承工作指明了方向。

  从建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首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到建成启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首座多场耦合实验室,再到上线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“数字敦煌·开放素材库”……6年来,按照习的指引,敦煌研究院一步一个脚印,填补着文物保护领域一个又一个空白。

  5月31日,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正式上线发布,录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目录74651条,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、图像60700多幅,经卷内容识别840多万字,首次实现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藏经洞文物的全面呈现、解读和共享。

  进入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,古籍检索、多语言翻译、文白互译、智能问答、AI归纳等功能被统一整合,访客可以直观阅读千年文明精华,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对敦煌古籍文献的精准还原。

  ▲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检索、经卷、绢画、缀合目录、文献知见录、识文释字、我的藏经洞等,全方位展示敦煌文物的丰富内容。

  据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介绍,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将集中展示“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”成果,持续扩大与世界各地敦煌学研究机构的合作,面向大众提供敦煌文物数字资源。

  敦煌文书散落世界,敦煌学者遍布中外,但守护敦煌文化遗产、引领敦煌学研究的主体力量必然还在中国。

  面对海外大量尚未数字化的文物资源,经过长期实验测试和细节打磨,今年9月底,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将前往海外收藏机构,主导开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采集工作。丁晓宏说,这是团队首次走出国门,用自己的团队、自己的标准把流失海外文物采集回来,放在开放共享的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上。

  作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,近年来,敦煌研究院不断拓展敦煌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,敦煌学研究大踏步前进,彻底改变了“敦煌在中国,敦煌学不在中国”的局面,掌握了敦煌学研究的学术话语权。

  2019年,习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提出,要加强敦煌学研究,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,充分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。

  “多年来,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一直走在探索和创新的路上,从莫高窟保护研究工作中总结提炼出的技术手段,正被推广应用于我国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”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说,“至目前,敦煌研究院已着眼将研究成果辐射至‘一带一路’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中,在更广范围内推动先进保护技术应用,大量珍贵文物、遗迹得到了更好保护。”

  千百年来,中外文明交流互鉴,多元文化在敦煌和谐共生、碰撞交融,在莫高窟留下历史的印记。敦煌文化的丰富特征也印证了习深刻总结的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,因交流而互鉴,因互鉴而发展”的历史规律。

  “对我来说,帮助人们了解敦煌至关重要,因为它在诸多方面都是卓越的典范。”在敦煌研究院,有一位讲一口流利中文的美国人,正是美国汉学家Neil Schmid(中文名史瀚文)。

  2018年,史瀚文成为敦煌研究院的全职外国研究员,长期致力于向海外推广弘扬敦煌文化。“敦煌不只是过去的遗迹,更是彰显文化多元性的平台,不同文明的人文交流在这里得以实现。”史瀚文说。

  如今,在敦煌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,史瀚文正在编写《敦煌学学术资源综合指南》,尝试用新的视角把敦煌“带”到全世界去,持续讲好敦煌故事,传播中国声音。

  “要让文物说话,让历史说话,让文化说话”,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系列重要论述,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
  念兹在兹,朝斯夕斯。敦煌研究院在传播弘扬敦煌文化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尝试,借助文创产品联动文艺、时尚、消费等领域,一件件设计精巧的文创产品构成了敦煌研究院文创产品矩阵,也展示了一个更加可亲、可爱的敦煌形象。

  在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武琼芳看来,敦煌是不能被轻易定义的。“我们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在自身熟悉的领域‘撞见’敦煌元素,通过形形的文创对敦煌产生好奇,从而对敦煌心生亲近,主动去探究他们心中的敦煌。”

  现在,戴上VR眼镜,步入由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的XR大空间项目《敦煌奇旅》,指尖轻触壁画,即可穿越至大唐长安,漫游初唐盛景。观众将扮演洞窟守护者的角色,踏上寻找第220窟壁画粉本的冒险之旅。

  “古老壁画中的九色鹿、藻井、三兔共耳经由文创产品‘飞入寻常百姓家’,‘遇见’系列游戏皮肤、敦煌动画剧等数字文创备受年轻人追捧,敦煌IP产品转化的赛道正越拓越宽。”武琼芳说,“未来,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敦煌文化艺术价值,通过IP授权、品牌合作等方式联合更多社会力量,进一步探索敦煌文化遗产在当代的创意转化和活化利用。”

  从风沙守护到数字敦煌的构建,再到搭建开放共享的学术平台,千年风沙难掩人类文明的璀璨。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召唤下,敦煌研究院始终牢记嘱托,借助先进手段让尘封的瑰宝“苏醒”,凭借创意令古老艺术“新生”,敦煌故事正被赋予更加生动、开放和包容的时代表达。